日前,“华俗·瓯风——‘刘伯温杯’AI视频和温州民俗主题艺术创作展”在浙江温州文成博物馆举办,集中展示了温州地区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的创新表达。本次展览汇聚了多位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力作,艺术家们以精湛技艺为媒,将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入当代创作,让千年非遗在时代脉搏中焕发出璀璨新生。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陈顺德带来了一件与明代先贤刘伯温相关的作品——《观瀑》。面对一方形神酷似文成百丈漈飞瀑的天然五彩冻石,陈顺德巧妙利用石材浑然天成的纹理,将刘伯温笔下“悬崖峭壁使人惊,百斛长空抛水晶”的磅礴诗意凝固于方寸之间,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石雕艺术与古典诗意的美好邂逅。
参展作品石雕《观瀑》。温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陈顺德表示,其近年创作多根植温州本土民俗。如《温州童谣·十二月令》系列,以温州九山、江心屿及十二月令童谣为题材;石雕《东瓯名镇》则融合了东瓯王、鼓楼街、九山书会等历史元素。他认为,优秀石雕不仅需要精湛技艺,更需要深厚的国画构图、意境营造及历史文化底蕴支撑。目前,他正潜心创作《二十四节气》系列,展现温州传统节气民俗。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项之华展出工笔白描图《守望记忆》和玻璃银光刻《赛龙舟》两件作品。
《守望记忆》精选其描绘的24幅温州传统百工插图,旨在唤起对濒临失传老手艺的关注。项之华坦言,温州“百工之乡”的许多技艺正逐渐消失,创作初衷是希望更多人了解并记住它们。《赛龙舟》的创作灵感则源于杭州亚运会期间在温州举办的龙舟赛事。艺术家以刀代笔,在晶莹剔透的玻璃表面錾刻出龙舟竞渡的激昂场景,流光溢彩间赋予传统题材新的生命力。作品取名“精神永在,传承不息”,寄托了艺术家的深切期盼。
参展作品玻璃银光刻《赛龙舟》。温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展馆中央,展品乐清龙档遍体鎏金、气势恢宏。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黄北的代表作。龙档之上,细密雕刻的人物神态鲜活,亭台楼阁错落有致,飞檐斗拱精巧繁复。据介绍,乐清龙档俗称“凳板龙”,这项拥有五百多年历史的元宵节游行表演道具,曾是人们祈愿风调雨顺的寄托,如今成为珍贵传统民间雕刻艺术的存续载体。在黄北家中,父亲专注雕刻龙档人物,母亲细心打磨部件,刻刀与木头的协奏,不仅延续着精湛的技艺,更是一个家族乃至几代人对守护文化根脉的无声承诺。
参展作品乐清龙档。温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作为乐清龙档的第四代传人,黄北面对这项非遗有限的市场空间和传承人断层问题,正积极尝试各种方式,努力让这项非遗技艺“破圈”。他不但推出迷你版龙档、档镶摆件,还准备用3D扫描技术保存经典龙档数据,建立数字化档案。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参展的多数展品,来自此前温州市举办的“‘刘伯温杯’AI视频与温州民俗主题艺术创作大赛”评出的优秀作品,彰显出AI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中的领先地位。大赛结合多项创新应用,展示了AI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深度革新能力,为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承提供了崭新思路,也为AI在文化产业的商业化拓展树立了典范。(周筱隆)